方晓萍名师工作室成员暑期读书心得第三季 谁都不会死读一本书,每个人都从书中研究自已,要不是发现自己就是控制自己。——罗曼·罗兰 方晓萍名师工作室成员年暑期读书活动:认真阅读《学习的本质》,并写一份读书心得。 主角:《学习的本质》学习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请往下看! 《学习的本质》这本书的作者是安德烈·焦尔当,生物学与教育科学博士,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国际著名生物学家和科学认识论研究专家。他以其创新思想而闻名,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科普类文章五百多篇,出版图书35本,其中畅销书有《学习的本质》、《学习如何去学习》、《知识的起源》、《如何进行科学教学》等。 虽然这是一本有关教师和相关教育者的教学参考书,但我不想从教师或学校的角度去阐释教学方法或者是学校教学环境如何设置;虽然学习具有四个维度:认知、情感、元认知和社会,但我们不想全面阐述其间的复杂关系。我更想从一个学习者(不仅仅是在校学生、还包括校外“学生”)该如何学习的角度来阐释学习的本质,因为,学习永远是自己的事! 为您打 call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十月份,方晓萍名师工作室成员徐延伟老师将代表兰溪参加金华市的科学优质课比赛,让我们一起来为徐老师打call!,另提前祝各位中秋快乐! Part1:兰二中祝晶 师 祝晶 人生格言:自律,积极,勤奋! 荣誉:浙江省级特色个人空间、金华市教育软件评比一等奖、兰溪市教坛新苗、兰溪市优质课二等奖、多篇论文在金华、兰溪分获一二等奖。 《学习的本质》读书心得 作为工作4年的教师,一直教育学生要好好学习,可是自身却未曾真正意义上了解过学习的本质是什么?方老师推荐后,有幸拜读,感受颇深,收获很大。作为曾经的差生,本书作者安德烈·焦尔当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他让我们看到学习是一个复杂过程,常常充满冲突,需要打破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概念。他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学习的实际建议,并重新定义了学校的角色和地位。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改变对于学习的固有看法,学习不是信息和资料的简单堆砌。真正的学习是对所接触信息的一种“炼制”,将其整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从而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顺利提取,然后被我们灵活地加以利用。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和资料的堆砌,我们的教学也不应该是填鸭式。 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的先有概念决定着他的学习。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改变原有观念是很难的。要想做出改变,学生就要勇向对自己的先有概念提出质疑,要认识到学生自身的认知永远是存在缺陷的,这样在遇到新的信息时,就不会因为先有概念造成的偏见而将其盲目过滤掉,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学习者。我们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动机。“学习者并不是随随便便地炼制一个知识,他决定着自己的学习过程。只有当一个知识对他来说具有意义时,他才会去获取它,进而改变自己的表征系统。”记得方老师常常教育我们要将知识问题化,将问题情境化,将情境生活化,其实也就是本书作者提出的要想让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对他产生意义,就需要让知识变为处理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浅薄之见,望批评指正。 Part2:女埠中学王皓 师 王皓 人生格言:生活即教育。 荣誉:兰溪市优秀共产党员,兰溪市初中科学教学论文二等奖,兰溪市实验创新大赛二、三等奖,百里课改优秀导学案评比三等奖,初中科学青年教师评课比赛二等奖,优质课评比三等奖。 《学习的本质》读书心得 暑假很快就结束了,不禁感叹时间流逝,努力感受着时间所留下的淡淡痕迹。断断续续的读着《学习的本质》一书,因为文字比较晦涩,可能是翻译的问题吧,大脑中还是不时会出现一些联想和感悟。我们是如何学习的?记忆、动机、愿望和情绪在学习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我们对于人脑惊人的能力又知道多少?为什么有些孩子和成人在学习时困难重重?《学习的本质》一书中,作者让我们看到学习是一个复杂过程,常常充满冲突,需要打破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概念。 “只有当学习这种能力给个体带来更多的东西,特别是当个体能够利用其所学时,我们才对这样的学习感兴趣”。“让学习者学得进去”。确实如此啊,这就是学习的动机,回头想想学生时代学习很多不常使用的公式已经忘记,当时熟读背诵的诗词也依稀记不得了;而为教学工作所需而学习,却很容易投入,也不觉得累。 作者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种简单的传递,更不是一种简单的条件作用的结果。因为学习者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进行学习,没有人能替另一个人完成学习。从书中可知动机是推动学生去学习的内在的动力,动机被比作一种力量,一种冲动,使某一行动得以启动。指引学习者进入可以让他满意的情境。所以作为老师,在我们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任务应该是教会孩子如何学习,自己作为学习者,更应该学习如何学习的方法。“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掌控者,根据事先计划好的进度传授知识的某些方面,而是变成了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中间人’”。作为孩子的伙伴,给予建议给予鼓励。 学习最大的障碍就在于已有概念。人总是喜欢看到、听到与自己观念相同的内容,所以辩论是一种很强的能力,因为要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所以作者提出了解构主义,然后再进行建构。作者用了波动性来解释学习的进程,个人觉得特别形象,有助于读者的理解。这个观点很有现实意义,当下付费知识、碎片化学习、网络直播、网络课程的概念和演绎层出不穷,快餐式学习非常盛行,任何真正的学习是需要经过一个冲突的过程才能够实现的。 还有“墙”的比喻很形象。年龄越大,学习墙越坚厚,这可能是造成成年人比青年更难接受新鲜事物的原因,因为成年人在经历中不断强化了知识结构,更容易对新的知识进行排斥和挑战,学习的机会成本对于成年人来说也相对较高,在动机方面阻碍了成年人接受新的知识。例如在老年人接受支付宝方面,首先就会担心资金安全,不相信支付宝能理财和消费,如果跑了怎么办找谁去,这些都会让老年人本能的排斥。 冲突是学习的起点。只有引发冲突,在冲突中辩论思考,学习者才能够对原有知识体系进行审视、更新和重构。我们接受电子书阅读,接受空中课堂都将经历这个冲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实现了学习,接受了新的知识,改变了我们原有的认知。 Part3:兰八中范宽余 师 范宽余 人生格言: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荣誉满满。 《学习的本质》读书心得 《学习的本质》是一本严肃中略带幽默的书,比如一开头就有一篇阅读指南,教育外行人应该怎么阅读这本书,专家应该怎么阅读这本书,追求实用的父母或者老师,应该怎么阅读这本书,对阅读顺序进行了分类,试图让阅读变得那么枯燥。 有人说,你付出的是一顿饭钱,得到的却是作者几年、几十年、甚至毕生的心血进行了。所以,我抱着恭敬的学习心态来面对这本书,想不到书中对我们常用的教育方法和行为来了一个个否定。惊叹之余,我就关于科学概念和前概念进行了以下方面的思考。 科学概念是对自然界的现象、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科学概念的教学中,如果只是向学生提供形成科学概念的感性材料,而不让学生参与思维加工活动,掌握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会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仍处于“分离状态”,对科学概念的认识只能是肤浅的片面的。因此,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运用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方法,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 科学概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是自然科学知识构成的最基本的要素。科学知识的推衍、规则的建立都离不开科学概念。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粗浅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由此而产生的概念的内涵受狭隘知识范围的限制,或者没有把对象的主要特征包括进去,或者没有同不重要的东西清楚地分开。如果学生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没有被科学地加以引导,那么他们形成的那些观念,就有可能是非科学的,并且可能妨碍到孩子们以后的学习。 学生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现象、遇到的各种问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对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积累而形成的对事物非本质的认识,已经有了一些朴素的理解,这种理解可以称为初始想法,或称为“前概念”。概念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前概念的认知,并为促成科学概念的转化而教。在某种程度上,科学课的学习可视作改变学生初始想法的过程,不断修正和完善概念的过程,即概念变化的过程。只有对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因势利导,有效地加以利用,才能使学生积极地构建自己对外部世界和现象的观察与理解,让新的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经验一步一步地拓展他们的观念,而不要跑到他们经验的前面。 科学概念在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呈现错误概念,引发认知冲突 学生进入课堂的时候不是带着空白的头脑,而是带着对这个世界懵懂的认识,这些认识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正确的前科学概念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错误的前科学概念对学生的学习有阻碍作用,它使学生难以运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不能用科学的思维研究问题。因此教师要充分暴露学生的前科学概念,觉察学生的思维困境,教学时要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亲身实践、亲身体验为主线,让学生在亲身探究过程中去体会、去领悟。 二、促进构建活动,形成科学概念 学生改变原有认知结构的主要机制是顺应。所谓顺应,是指对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和改变,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接纳新现象。也就是说,当新知识和原有认知有较大的差异和矛盾时,必须将原有知识进行结构调整和改变,通过顺应学习才能接纳新知识,解决认知矛盾,实现由原有的前概念向新的科学概念的转变。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假如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影响学生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有效的学习“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这些理论给我们启示:科学课上帮助学生建立的概念,要和学生原有的真实想法相互作用建立起联系,所以教师只有把学习者带到学习任务中的已有知识和观念作为新教学的起点,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在整个前概念转化、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已经知道的东西(不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极为重要。学生在心理上认同这种转化是需要一定的策略加以保障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有必要探查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前概念,并基于此采取相应恰当的教学策略促进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 实验是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科学现象的过程,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典型、更生动、更深刻、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的感性认识。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过程要遵循概念发展的顺序和学生个体科学概念发展的实际水平,要一步一步地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学生在科学的认识下,借助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亲身的探究和实践,科学知识在其心中才能真正获得新生,才能获得“深层理解”并形成科学概念。 美工编辑:叶进忠 倾情供稿:工作室各成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anxishizx.com/lxsdl/9597.html |